蔡皋、王跃文对谈:我们总愿向美而生

时间:2023-11-23来源: 天富娱乐注册-登录平台首页

  家乡不仅是地理的概念,更是人们安放情感的心灵归处。蔡皋与王跃文作为湖南土生土长的作家,故乡的风土人情始终贯穿在他们的创作当中。无论文字还是绘画,他们的作品都是重拾乡土田园和传统文化美与善的用情之作。

  11月12日下午2点,长沙不吝书店,这两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围绕“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命题,就各自的作品进行跨越文学与绘画的真诚对话,对话的主持人是诗人张战。

  “文学和艺术在我这里不能分,我分不了,我不知道先有文字还是先有绘画,有些东西是同时的,有些时候是先有感觉,也有视觉的东西,然后在心里面流出来。”蔡皋虽然以绘本创作闻名,但她的绘本之所以与众不同,很关键的一点是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对谈开始,蔡皋即坦陈,她的创作是从心里面流出来的。

  接着,蔡皋表示,她是一个有“时间感”的人,读王跃文的《家山》的时候一次次与自己的创作印证,非常有共鸣。全书结构极具匠心又非常自然,五代人的故事如流水一样,大气磅礴又细节丰满。“我读了《家山》以后,才知道所有人的出发点都在自己脚下,都是源于我们对故土、故乡和童年那种丰沛的善里面发源出来的,焉得不留恋?怎么能够忘怀?”

  蔡皋说她从《家山》人物佑德公、逸公等人身上,看到了她自己祖辈的模样:“佑德公的好是超越了的,佑德公的善是人性心源上的善,大善,他的德配善,王跃文老师给他(取名)佑德,他真的没有离开过德行,德配天地。这个形象我好感动,我觉得他是真的,这个人是活的,因为我爷爷活过,我爸爸也在他身上活过,真有这么干净的人,就是学成回来报国,就是回到故乡,我爷爷也是回到故乡。”

  蔡皋还透露,她边看边琢磨《家山》中例如“揸火”“酾茶”等方言怎么读,她认为这些方言的出现,让全书更显得亲切,感觉书里的物件都可以“触摸”,房子都可看,“特别是四跛子他们家,这边是清风,那边是明月,虽然是断壁残垣,那个月亮还在,这边过去看到清风,那边回来看到明月,这是什么世界?这比艺术家还艺术家,我真的服了他了,真的非常美。”

  蔡皋对《家山》的精到评析与盛赞,让一旁听着的王跃文很为感动,接过话筒的他表示,蔡皋老师的作品“是带着一种美的滤镜的”。

  王跃文说,蔡皋的绘本《桃花源的故事》和《花木兰》,《家山》中都有表现,《家山》中乡村的自然风光就是桃花源的景象,《家山》中主人公贞一就像是花木兰的形象,“十三四岁的时候为了反对全族,可以跟县长写信,不顾家人的反对,说通父母亲要去长沙读书,最后学了医,在抗战的时候成为了战场上的军医,小小年纪就在大湘西跟长沙之间独来独往,她妈妈就感叹,我这个贞一啊,怕不是花木兰投的胎?妈妈觉得她像花木兰。最后在长沙,她跟父母写信的时候也专门讲到,很快我们会打败日本鬼子,到时候某氏卸甲(音),木兰还庄,我再回来伺候父母,我当时写的时候是热泪盈眶的,我现在讲起来也很感慨。最后在长沙生了一个小孩,后来回家休产假,休完产假就把半岁的儿子放在家里,留给外婆,自己又奔赴战场。”

  张战向两位作家发问,说她注意到蔡皋绘画作品和王跃文的《家山》《漫水》等创作都是将生活和人性中的真善美“用力”表现出来,为什么哪怕被人指责过于诗意、过于理想也要这么创作。

  对此,蔡皋解释:“一切都是在对比关系中间,它不是色彩,它是哲学,所有东西都是对比,才看得见。光明之于黑暗,红之于黑,各种各样的生活对比,它的意象都来自我们的现实世界,它给我们这样的感觉,让我觉得很多人的行为有正成全和反成全,但绝大多数都是反面推动才出现的。”

  蔡皋说她笔下的花木兰那么美,是还原她作为女儿这一身份,花木兰作为战士的那一面是被逼出来的:“本来面目是最好的,我心好,一个女人能按我的本性来做我自己最爱的事情,画我最喜欢的题材,我是很幸福的,我是被成全的。”

  王跃文表示,表现美并不是一个作家粉饰生活,“人类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在总体选择上都是往美的好的方向去选择,要不然人类早就灭亡了。要想表现温暖美好的东西,就要同人性的局限性去抗争,而且通过我们的艺术创造,让人性的局限性得到纠正。”



上一篇:40多个中国城市点亮蓝色灯光庆祝世界儿童日致力于建设儿童友好社会
下一篇:茶书精选:中国茶文化学[TeaCulture]